近幾年,中國動力電池企業紛紛前往歐洲建廠,但由于歐洲在政策法規、投資成本和文化差異等方面存在較高門檻,因此中國動力電池企業想要大舉進入歐洲市場,恐怕并不容易。
隨著中國動力電池全球化擴張腳步的不斷加快,更多企業前往歐洲進行合資建廠。前不久,中創新航位于葡萄牙的生產基地正式動工,這項計劃投資約為20億元的項目建成后,將形成年產能15GWh的電池與系統生產線;去年年底,寧德時代和斯特蘭蒂斯(Stellantis)集團共同宣布,雙方將攜手在西班牙出資設立一家合資公司,合作的核心是在西班牙建設一座磷酸鐵鋰電池制造工廠;幾乎同一時間,國軒高科發布了關于投資建設斯洛伐克新能源電池生產基地的公告。比亞迪也在近日透露,計劃在歐洲生產電動汽車電池,并稱仍在討論可能的選址和時間安排。然而,聯想到去年蜂巢能源在德國遭遇挫折,以及歐洲市場本身在政策法規、投資成本和文化差異等方面存在的門檻,中國動力電池企業想要大舉進入歐洲開拓市場,還需要克服許多困難,并不容易。
紛紛出海謀“增量”
這兩年,由于國內市場內卷加劇,不少動力電池企業紛紛將目光轉向了海外,謀求業務突破口的同時,希望能通過國際產能布局的方式來繞過日益嚴峻的貿易壁壘。
2月24日,中創新航的葡萄牙基地正式動工。據了解,該項目計劃投資約20億歐元,項目建成后將形成年產能15GWh的電池與系統生產線,應用于動力、儲能領域。作為一座零碳AI超級工廠,該工廠將于2027年開始交付。對于中創新航來說,這是與葡萄牙建立長期合作關系的重要開端,也是實現其全球交付,加速全球化進程的關鍵一步。由于該工廠的規模和戰略意義,已獲得葡萄牙政府授予的“國家利益項目”(PIN)地位,并成功獲批特別電網接入權,以滿足其巨大的能源需求。
在歐洲這片土地上,由中方主導或參與的新電池工廠正如雨后春筍般不斷增加。去年12月,寧德時代和斯特蘭蒂斯集團正式簽署合資協議,擬共同在西班牙出資成立合資公司,并以合資公司為主體在西班牙阿拉貢自治區薩拉戈薩市興建合資電池工廠。該工廠預計總投資規模為40.38億歐元,總建設期預計為4年,動力電池工廠的年產能可達50GWh,產品目標客戶為斯特蘭蒂斯。
這座工廠將成為寧德時代位于歐洲的第三座電池工廠。寧德時代的首座歐洲工廠于2018年正式對外宣布,位于德國圖林根州阿恩施塔特,2019年開工建設,投資約18億歐元,初始規劃產能為14GWh;2022年8月,寧德時代又宣布將投資不超過73.4億歐元在匈牙利德布勒森市新建一座100GWh的電池工廠。目前匈牙利工廠一期正在按計劃穩步推進建設中,預計今年投產。
2024年12月中旬,國軒高科宣布,將以自有和自籌資金,在斯洛伐克和摩洛哥分別投建高性能鋰電池及配套項目,總投資不超過25.14億歐元,約合人民幣192億元。此前,國軒高科收購了博世哥廷根工廠,并將其改造為國軒高科在歐洲的首個電池生產運營基地,加上新建的兩個項目,國軒高科將和寧德時代一樣,也在歐洲擁有三個生產基地。
其他動力電池企業也在積極拓展歐洲市場的過程中。2024年10月,欣旺達位于匈牙利的首座歐洲生產工廠舉行樁基儀式,預計投產時間為2026年下半年;同年11月,億緯鋰能宣布,正在匈牙利建立先進電池工廠,預計2027年竣工投產。比亞迪執行副總裁李柯也在近期透露,計劃在歐洲生產電動汽車電池,仍在討論可能的選址和時間安排。
本土電池企業的沒落
與中國電池企業紛紛進行產能擴張形成鮮明對比,3月12日,曾被譽為“歐洲電池之光”的瑞典電池生產商Northvolt正式在瑞典申請破產。Northvolt表示,盡管尋求了所有可用的方案來磋商和實施財務重組,包括在美國進行破產保護重組程序,但仍然無法獲得必要的財務條件繼續運營。
成立于2016年的Northvolt,為歐洲擺脫對中國動力電池依賴需求而生,曾被譽為歐洲的“寧德時代”。該公司的投資方大有來頭,包括貝萊德、高盛、歐洲投資銀行和大眾汽車集團等知名機構和汽車制造商,累計融資金額超過100億美元。可惜截至2025年1月底,Northvolt旗下9家關聯企業的債務總額已超過80億美元。錢“燒”光了,卻仍然無法規模化地造出好電池,無奈宣布破產。
事實上,除了Northvolt,從2023年開始有多家歐洲電池企業宣告破產,包括Britishvolt、AMTE Power等。彭博新能源財經電池技術及供應鏈分析師史家琰在去年底的一次會議上表示,歐洲和北美的鋰離子電池本土化制造遇到了很多困難,目前總計有759GWh的產能明確要被取消、延期或者減小規模,其中,歐洲地區超過了600GWh。對此,寧德時代創始人、董事長曾毓群曾在接受采訪時分析道,歐洲電池制造商主要面臨三大挑戰:設計、工藝流程及設備的不足。在他看來,如果制造商不能深刻理解電池的電化學原理和副反應,在設計時就無法預見未來的風險。這將導致小規模測試時表現良好的產品,在擴大生產規模后會遇到利用率、可靠性和安全性方面的問題。
歐洲本土動力電池企業的接連潰敗,表面看來給中國企業“騰空間”,但同時也帶來了一些新的挑戰,例如去年就有兩名歐盟高級官員稱,應當要求中國企業在歐建設工廠并轉讓技術。在歐盟看來,如果完全擁抱中國的電池企業,固然能促進相關產業的發展,并加快本土電動汽車生產和去碳化進展,但代價將是中國影響力的強化和本土電池供應商競爭力的弱化。相對的,如果對中國電池供應商采取強硬的立場,能避免對中國產生新的依賴,但本土電池卻未必能快速成長,歐洲汽車制造商的電動化計劃也將淪為犧牲品。就目前看來,雙方合作或許才是唯一的出路。
“海外建廠要復雜得多”
去年10月,多家媒體爆料,蜂巢能源暫停投建在德國的兩個電池工廠項目。按原計劃,蜂巢能源將在德國投建兩家工廠,一家是位于德國薩爾州的電池模組和裝配(Pack)工廠,該項目于2020年11月宣布規劃,設計產能24GWh,總投資20億歐元,本將于2024年中竣工;另一家則是位于德國勃蘭登堡州的電芯工廠,該項目于2022年9月宣布規劃,設計產能16GWh,本將于2025年投產,去年年中已暫停建設。公開報道稱,蜂巢能源暫停投建的上述兩座工廠的投資成本高達300億元,截止目前仍未有復工的消息傳來。
蜂巢能源的德國工廠按下“暫停鍵”,或許有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是自身面臨的資金壓力,但確實也在一定程度上彰顯出中企在歐洲建廠的不易。去年12月19日,上海的一家新能源科技公司璞泰來發布公告稱,關于其計劃在瑞典投資建設的10萬噸鋰離子負極材料一體化生產基地項目,由于公司不能同意瑞典戰略產品監察局對該項目提出的多項要求而決定終止。根據公告內容,瑞典戰略產品監察局對公司投資項目提出了多項要求,涉及項目公司實施主體瑞典紫宸股權控制權、管理層組成、研發成果歸屬及監管安排等方面,經過審慎評估和深入討論后,璞泰來認為這些要求在商業邏輯和實際操作層面均存在較大挑戰,并提出了更具操作性的解決方案,但未能得到對方同意。
正如上文所言,歐盟對待中國動力電池企業建廠的態度一直比較矛盾,這直接增大了中方在當地投資建廠的難度。智庫MERICS的研究員塞巴斯蒂安(Gregor Sebastian)主張,歐盟應當歡迎中國投資,讓其對歐洲的經濟和氣候貢獻力量,但歐盟須在公平競爭上用力,例如啟用歐盟的新工具來制裁受益于政府補貼的外國企業。
“全球化不是跑馬圈地,更要精耕細作。”孚能科技董事長王瑀在一次行業活動上坦言,中國動力電池企業出海過程中遇到的障礙可總結為四個方面——政策法規、文化差異、供應保障、客戶需求。他強調,相較國內建廠從審批到投產需要一年半左右的時間,海外建廠復雜得多,電池制造的供應鏈在當地也很難找到成熟配套。此外,動力電池企業在全球化擴產的過程中,常因各類復雜問題導致過程拖延,從而耗費大量資源。等產能建立后,本地市場的電動化進度慢,實際需求不及預期,也會給出海企業帶來非常大的運營壓力。
歐洲汽車制造商協會(ACEA)表示,去年歐洲汽車銷量幾乎沒有增長,原因是持續的通脹、更高的借貸成本以及對電動車型的需求冷淡導致消費者推遲購買汽車。其中,純電動汽車的銷量下降了1.3%,市場份額降至15%。此外,海外貿易環境仍不穩定,地緣政治問題持續影響全球經濟貿易,歐盟碳邊境調節機制等壁壘政策也給我國動力電池的建廠布局帶來不利影響。
機遇與挑戰并存
此前發布的《中國鋰電產業鏈企業出海戰略研究報告(2024年)》指出,截止到2024年6月,中國鋰電產業鏈企業公布的海外總投資金額達到5648億元,其中,歐洲是中國鋰電產業鏈企業主要出海目的地,占比達到37%,其次為東南亞地區,美國受地緣政治影響,投資額占比僅10%。
德勤中國理事會成員、企業技術與績效事業群總裁周令坤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歐洲實現2035年“禁燃令”挑戰較大,亟需足夠規模的平價電動車、穩定且持續的供應鏈、完善的充電基礎設施等。其中,電池作為降低車價、實現電車規模化的最關鍵部分,歐洲本土不具備大規模的量產能力,又無法滿足主機廠多元化的技術需求,這給國內電池企業提供了相當體量的配套機遇。但他同時指出,由于歐洲對消費者權利、可持續發展、勞動保護等方面高度重視,監管標準嚴格,監管機構也緊跟產業轉型,正不斷加強對數據安全、個人隱私保護等新興領域的立法和監管,因此所有對歐出口或投資的中國企業都需要重視合規,以避免監管陷阱和損害品牌聲譽,還應提前適應歐盟標準。
“在鋰電池產業鏈上,歐洲尚未形成完整的產業鏈條,有市場需求就會催生供應鏈企業的布局。”在中關村新型電池技術創新聯盟秘書長于清教看來,進軍歐洲等海外市場,除了復雜多變的地緣政治經濟環境、關稅壁壘高、運力緊張等挑戰之外,還可能面對用工與用能成本、本地化供應鏈、專利糾紛、企業文化與人才管理等挑戰。
但就現有的發展形勢來看,中國動力電池產業向前邁進的勢頭不可阻擋,海外擴張的步伐也不會放緩。為更好地開展在歐洲等地區的工廠建設工作,業內專家建議:首先,動力電池及相關產業鏈的企業一定要提前做好調研與準備工作,密切關注歐洲及其他海外地區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等最新情況,并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做好相應的國際化戰略決策;其次,加強內功,要不斷提高在產品、技術、成本等方面的優勢,做好前沿技術部署以及攻關;再次,加強合作,協同出海。不僅可積極尋求國內產業鏈上下游的“小伙伴”共同走出去,實現生態出海,而且還應探索與當地企業、政府和行業機構組織等多方的合作與合資共建,最大程度減少進入當地市場的風險與阻力。
——信息來自:汽車縱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