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1日,衛藍新能源研發總經理徐航宇在2024高工鋰電年會上介紹了固態電池的最新產業化進展。他指出,盡管固態電池在全球范圍內受到廣泛關注,但目前市面上的全固態電池多為小容量或不成熟產品,真正的大容量全固態電池尚未實現商業化量產。未來數年內,可以實現量產的固態電池將基本都是固液混合電池。公司計劃在2027年進行小批量全固態電池的示范性應用。
記者了解到,今年,衛藍新能源固態電池(固液混合電池)預計出貨量約3GWh,其中向儲能市場出貨約1.1GWh。公司正著重開拓儲能市場,公司的固態電池儲能產品主打高安全和長壽命,并且,產品銷售價格與市面上磷酸鐵鋰液態電池儲能產品基本持平,處于后者售價區間的中游。為了滿足訂單需求,目前,公司的產線正滿負荷運轉,衛藍新能源目前產能約7GWh,明年計劃擴產至16GWh。
徐航宇分析,固態電池面臨的主要挑戰包括固體之間的接觸問題、固態電解質材料的不完善以及與新一代正負極材料的兼容性問題。他提到,固體與固體之間的接觸難以保持良好,且電池在循環過程中會膨脹,使得界面問題更加復雜。此外,現有的固態電解質材料各有優勢和短板,目前,還沒有一種單一材料可以在短時間內用于全固態電池的量產。
面對這些挑戰,衛藍新能源在2016年提出了“原位固化”的原創思路,通過先注液后固化方式解決接觸問題。徐航宇將其比喻為“煮雞蛋”:將液體電解質部分轉化為固體,就得到混合固液電池;將液體電解質全部轉化為固體,就得到全固態電池——就像雞蛋的“半熟”狀態與“全熟”狀態。
此外,針對缺乏理想固態電解質材料問題,公司將氧化物、聚合物和液態電解質結合使用,發揮這些材料各自的長處。這一方法可以兼容現有液態電解質鋰電池絕大多數的工藝設備,從而降低生產成本。
徐航宇強調,固態電池技術發展需要整個產業鏈的支持,包括上游材料和設備制造商。為此,公司以技術授權形式,通過建立合資公司、子公司或者簽署戰略合作協議的方式,與產業上下游企業共同開發。這樣的合作帶來多重益處,一是分攤了開發成本,二是幫助上游關鍵的材料、設備環節走向產業化。此外,還可以發揮其他公司在特定環節的專業能力,更快突破工程化難題。
市場推廣方面,由于液態鋰電池的產業基礎已十分龐大,衛藍新能源從差異化的市場切入來推廣固態電池產品。比如,在動力電池領域做超高比能電池,在小動力領域做“高功率+高比能”電池,或者“高比能+高安全”電池。公司產品在新能源汽車、儲能、無人機、電摩、便攜電源、戶外儲能等領域已經取得應用,部分產品已實現全球批量供貨。
徐航宇最后強調,固態電池的發展需要整個行業共同努力,包括新材料的開發、數字化制造的實現、智能安全預警等,衛藍新能源期望與行業同仁一起推動固態電池的發展。
——信息來自:上海證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