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1月20日舉行的2024新能源電池回收利用大會上,中國工業節能與清潔生產協會正式發布《中國新能源電池回收利用產業發展報告(2024)》。新能源汽車發展迅速,電池回收成難題,如何有效利用廢舊電池?目前我國新能源電池回收處于怎樣的發展現狀?產業增長迅猛背后又存在哪些隱憂?如何解決?
《報告》顯示,現階段我國新能源電池產業從生產到應用,再到回收利用,已經實現全產業鏈在全球領先地位。截至今年6月底,我國新能源汽車保有量達2472萬輛,占汽車保有量總量的7.18%,創造歷史新高,其中純電動汽車保有量1813.4萬輛。今年1~9月,從全球動力電池裝車量10強榜單來看,中國企業繼續占據主導地位,擁有6席,市場占有率達到64.9%。
中國工業節能與清潔生產協會會長 王小康:截至2024年10月底,我國動力電池累計裝機量超過1450GW,電池包數超過了3,500萬包。2024年1~10月,我國動力電池裝機量已經達到了405.8GW,同比增長了37.6%。根據中國動力電池產業創新聯盟的預測,2030年我國動力電池裝機量將超過1300GW,未來我國將面臨著動力電池大規模的集中退役,動力電池回收市場潛力巨大,其中梯次利用市場的規模有望在2025年后實現比較快速的增長。
新能源汽車產業和電池產業的快速發展也帶動新能源汽車電池回收產業的發展。截至2023年底,全國有200余家從事汽車生產、動力電池綜合利用等業務的企業,建成動力電池回收服務網點10400余個,覆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
王小康:到2030年我國動力及儲能電池累計退役量將超過300萬噸。我國動力電池回收市場規模預計達到1400多億,比2022年的實際市場規模增長可能將超過9倍,甚至達到10倍。這個數據非常厲害。
我國動力電池回收利用領域逐漸形成了以汽車生產企業、動力電池生產企業、綜合利用企業等為主體的回收模式,回收體系不斷完善。那么,退役動力電池的再利用發展究竟有著怎樣的重要意義?為什么這一產業在我國會有這么快的增長?作為行業頭部企業,浙江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鮑偉解釋說:
鮑偉:第一個因為(動力電池回收設備)它本身是一個龐大的裝置,實際上我們的安全環保的處置是第一的,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第二個經過我們的再生之后,它產生的金屬我們稱為綠色金屬,是一種節能減碳的金屬,再用回到電池當中去是非常好的產品。第三個實際上中國是沒有很多材料的,包括鈷和鎳,我們幾乎都是依靠進口的,所以這個也被稱為城市礦山,我們確保了未來我們的產業發展當中所需要的原料供應。第四個通過梯次利用和再生利用,我們可以提高退役電池的殘值,這樣的話就降低了電池在車上的使用成本,所以對這個行業其實也有著非常大的推進作用。
面對動力電池保有量的增加,2018年以來,我國陸續出臺了回收利用管理辦法、溯源管理、行業規范、試點示范等多項管理政策,回收利用管理辦法及綜合利用企業規范條件今年做了修訂,政策體系愈加完善。
中國工業節能與清潔生產協會副會長 李力:在國家各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能源電池回收利用行業近幾年取得了顯著的成效。在管理制度上,在規范企業的發展上,在溯源管理平臺的建設上,在技術創新上,在標準體系的構建上,在國際合作與發展上都取得了積極成效。
根據《報告》,正是基于新能源電池回收行業這片藍海,發達國家已將鋰電池回收視為維護國家關鍵礦產資源安全的重要手段,并上升至國家戰略層面進行部署,美國及歐盟明確提出2025年和2030年鋰電池回收率等戰略目標,歐盟《電池和廢電池法規》還要求生產者建立回收體系、規劃回收網點、支付回收費用、履行供應鏈盡職調查義務,在碳足跡披露、再生料使用比例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并將廢舊電池回收階段碳排放納入核算范圍。
但是相比之下,我國尚未出臺廢舊電池回收利用專有的法律法規,在戰略規劃、法律框架、責任落實及監管力度等方面與歐美存在較大差異,而且廢舊電池回收利用碳足跡核算和評價工作的制度建設仍有待加強,企業的碳排放管理仍處于初級階段;現行的廢舊電池標準體系尚未能全面覆蓋綠色設計與生產制造、退役管理與回收流程、環境保護、安全生產、企業準入資質等全產業鏈各環節;對于回收利用率、環保安全、產品質量以及碳足跡核算等關鍵要素,缺少協調統一、權威性高、約束力強的國家或行業標準,也缺乏標準落地執行的監督機制。贛州某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李斌介紹,產品出口及域外回收存在阻礙:
李斌:因為中國的動力電池大部分還是在國內,也有部分出口,但是在現行的國際體系下,要回到中國來還是有一定難度,還有一個就是,國內的法律法規也還沒有確定,海外的東西如果回來,我們也還在等待國家的最后的標準的審核,也就是國內法律法規的完善。
技術裝備方面,我國鋰電池回收專利申請數量遠遠超過其他國家或地區,技術能力處于國際領先水平。破碎分選、濕法冶煉等再生利用技術日趨成熟,鎳鈷的回收率可達到98%以上,鋰的回收率也可達到90%。也就是說,我國廢舊電池回收利用產業已經具備一定技術基礎,但廢舊電池回收處理過程復雜、環節多,我國全產業鏈的綠色低碳發展仍面臨較大壓力,需要繼續推動綠色技術創新及推廣應用。
與此同時,我國閉環回收體系尚未健全,廢舊電池運輸及流通監管難亟待破解。廈門某股份有限公司鋰電循環業務總監祝小明說,閉環回收體系的優勢一目了然。
祝小明:構建電池的一個閉環回收網絡,這樣與使電池廠車廠材料廠,包括回收企業,還有一些拆車企業形成一個產業鏈的閉環,確保每個電池的產業鏈的閉環,最終使再生料的比例逐漸提升,可能在(生產)未來電池就不需要再開礦了,全部使用我們循環的材料,這樣確保我們產業是一個低碳循環的產業。
此外,《報告》顯示,隨著廢舊電池退役規模的快速增長,除龍頭企業加碼布局外,鋰電池產業鏈新進企業也加速進入回收利用賽道,但企業間技術差距較大,先進企業鋰資源回收利用率在90%以上,落后企業鋰資源回收利用率僅能達到70%-80%,導致整體行業呈現產能階段性、結構性過剩現象。也正因此,《報告》建議,下一步需要加強回收利用政策引導和標準體系建設,有效支撐產業發展,強化行業規范管理并鼓勵創新商業模式,完善回收利用體系,優化產能布局并鼓勵一體化產業鏈發展。中國工業節能與清潔生產協會副會長李力說,通過多措并舉推動產業發展邁上新臺階。
李力:下一步我們專委會將會同各有關企業高校和科研院所來在政策的推進上協助政府做好支撐,在創新上加大投入的力度,在標準上把標準體系的構建建立起來,在技術創新方面,要加快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來推動企業的創新發展。在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方面,我們也鼓勵企業走出去,包括技術合作和建廠投資。
——信息來自:央視新聞